標題 |
高雄農改場迎賓日 展現南臺灣智慧韌性新農業 民眾參與熱絡 洋溢歡樂 |
---|---|
日期 | 114/01/11 |
資料來源 | 農業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
內容 |
農業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高雄農改場)為讓一般大眾更進一步了解該場研發成果,並推介高屏地區優質農特產品,特於1月11日(週六)舉辦「智慧韌性新農業 永續安心南臺灣」迎賓日活動。羅正宗場長主持開幕儀式,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許執行長乃文、農業部胡政務次長忠一及所屬一級主管(司長及改良場所首長)、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梁銘憲副局長、屏東縣農業處鄭永裕處長與轄區農漁民團體代表及各界來賓蒞場熱情參與,熱鬧非凡。 迎賓日活動由屏東市歸來國小太鼓隊的鼓聲中揭開序幕。羅正宗場長致詞時表示,本場近年研發成果績效卓越,藉由迎賓日安排一系列活動,展現研發成果與推廣成效,讓農業夥伴與外界民眾更進一步體驗與了解。也由衷感謝各界的配合、協助與支持。 胡政務次長忠一致詞時妙語如珠,引領大家了解高雄農改場自日治時期的1903年創立至今已122年的發展過程與脈絡。是一個歷史悠久、績效卓著,一直為南台灣農業、農民守護打拼的科技研發重鎮。從日治時代全臺改良成果最佳的「阿緱米」到近代的高雄139、145、146、147、148及臺大高雄1號等品種,在全臺各地也大放異彩,同時也獲得日本稻米競賽的肯定。高雄農改場從最早期的稻米品種改良與技術改進,同時隨著時代趨勢與時俱進,進行其他作物的研發,並以高屏地區的環境特色,專注於熱帶作物的改良與技術改進,其成果為韌性農業下了最佳的註腳,展現的成績大家有目共睹。 當前面對氣候變遷、資源短缺及全球供應鏈挑戰,我們的農業不僅要能生產更多、更好的農產品,還必須確保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友善與資源的永續。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在這方面表現突出,無論是導入智慧科技、韌性農業、還是促進農產品安全,都展現出令人敬佩的成績,在今天迎賓日的活動都可以看得到。特別是在韌性農業的推動上,更以實際成果證明,如何在逆境中尋找生機,讓農業成為因應挑戰的關鍵力量。次長也請與會民眾肯定研究人員研發創新的成果,繼續支持台灣農業,也一起合作、分享榮耀,讓全世界看見台灣。 緊接著進行頒獎活動,表揚第34屆全國十大神農/模範農民、2025蓮霧與棗果園評鑑競賽得獎農友以及績優輔導單位。 高雄農改場今年迎賓日節目豐富,除了透過靜態展示研發成果、蓮霧與棗得獎果品展示外,同時也安排「手作DIY體驗創意活動」、「優質農特產品與地方料理展售」、「景觀花卉」、「原民草地音樂趴」等活動,將研發及推廣成果融入其中,在暖暖的冬陽下,吸引人潮駐足,達到休閒、療育、同樂及行銷轄區農特產的目的,提供年節前採購食材、購買伴手禮的選擇參考。 高雄農改場期待經由每年都會舉辦迎賓日活動展現研發成果,達到試驗、研究與推廣的目的,拉近與一般消費大眾的距離,並落實在地與生活的連結,也提供民眾歲末年終一個假日休閒採買優質農產品的好去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