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促進原鄉部落農業生產環境的永續與健康,實踐里山倡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行動,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攜手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於114年11月21日在南投縣仁愛鄉清流部落舉辦「清流部落川中米友善栽培與水田生態保育專案成果發表會」。邀集部落農友、社區發展協會、農會、地方米廠及休閒農業區等多方代表共同參與,期能將減藥友善栽培的技術推廣觸及更多在地農友與業者,降低化學農藥與肥料使用,同時維護自身與生態環境的健康,打造兼顧生產與永續的經營模式。
臺中農改場表示,清流部落川中米減藥友善栽培技術整合三項友善做法,包括導入「紙蓆插秧技術抑制雜草」、「生物性堆肥與有機質肥料取代化學肥料」及「微生物製劑全面取代化學農藥施用」。紙蓆插秧就像為田區「敷面膜」,透過物理性抑制方式解決有機友善栽培最為頭痛的雜草問題,使雜草覆蓋率僅為對照組的7.4%,較人工除草節省約5.4%的費用,達到省工、省錢及全面取代化學除草劑的目的;在肥料部分,改用生物性堆肥與有機質肥料,提升土壤中有機質含量與保水保肥性,使植株分蘗數增加7%以上,讓水稻更健康豐產;而導入微生物製劑部分,利用該場液化澱粉芽孢桿菌資材及其他免登植物保護資材,調查葉稻熱病及穗稻熱病之罹病率,相較未施用處理分別降低15.4%與7.6%,以上導入之技術可促進水稻植株健康並降低病害對產量的影響。
臺中農改場進一步說明,本年度的合作更納入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的資源,擴大跨域合作效益,生多所參與本專案的水田生態保育提供堅實的農地生態基礎資料,透過鳥類棲架的營造與生物資源的盤點,發現當地有豐富的蝶類、鳥類及哺乳類於水田環境共榮共存,後續將持續推動棲地營造與生態推廣。安達國際人壽則是繼110年贊助該場進行之「伊娜谷香糯米保種計畫」後,持續於今年贊助「清流部落川中米友善栽培與水田生態保育專案」,實踐企業社會責任並投入原鄉部落農業的永續創生。本次活動亦結合「從農田到餐桌」與「生態農業」的食農教育課程,邀請仁愛鄉互助國小師生共同參與,體驗小小生態調查員、田間割稻、米飯品評及飯糰製作等豐富有趣的活動,透過實作讓部落學童對在地川中米產業留下深刻的印象。
臺中農改場最後表示,「清流部落川中米友善栽培與水田生態保育專案」為跨接公、私部門與部落農友的合作專案,期望透過本專案維持經濟生產,同時兼顧保護生物多樣性、減少農藥與化肥使用,並落實推廣永續農業,達成部落循環創生發展的最終目標。
聯絡人:農業推廣科 陳世芳 副研究員 電 話:(04)8523101轉410 e-mail:chensf@tcdares.gov.tw
撰稿人:作物改良科 鄧執庸 助理研究員 電 話:(04)8523101轉270 e-mail:tengcy@tcdares.gov.tw  臺中農改場楊宏瑛場長為成果發表會致詞
 臺中農改場楊宏瑛場長(右)與生多所楊嘉棟所長(左)及安達人壽李崇言董事長(中)一同收穫本專案友善栽培水稻,支持清流部落川中米的永續創生
.JPG) 成果發表會參與單位眾多,包括臺中農改場、生多所、安達人壽、互助國小、清流社區發展協會、仁愛鄉農會及孔雀魚普惠公司,一同支持川中米友善栽培與水田生態保育。
 臺中農改場鄧執庸助理研究員說明「川中米減藥友善栽培技術」成果,整合三項友善栽培技術達到減藥、省工及穩產優質的生產目的。
 生多所朱汶偵助理研究員說明「川中米水田生態保育」成果,在友善栽培環境下,水田生態也更加豐富了。
 仁愛鄉互助國小師生共同參與成果發表會,從割稻活動中體驗從農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
 臺中農改場曾康綺副研究員帶領學童進行川中米飯糰製作體驗,帶來食農教育的五感體驗。
 臺中農改場楊宏瑛場長與互助國小學童一同製作川中米飯糰。
 與會貴賓、農友與學童一齊在友善水稻田間合影,為活動劃下完美的句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