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高溫、乾旱、豪雨等極端天候影響,臺灣水稻與雜糧產業正處於關鍵轉折點,為凝聚跨領域力量,探討未來農業的科技創新與永續策略,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於11月26日舉辦「因應氣候變遷之水稻與雜糧未來研究論壇」,由農業部戴玉燕參事蒞臨開場致詞,共吸引140名產官學研界專家代表參加,論壇匯聚學界、產業界與政府部門能量,共同聚焦臺灣水稻與雜糧領域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與轉型契機。
臺中農改場表示,隨著氣候變遷加劇,水資源變動、災害頻傳、病蟲害態勢等轉變,都使傳統耕作模式面臨多項挑戰。作為中部地區的重要農業研究機構,該場扮演產業與科技的橋樑,結合多年水稻與雜糧育種與栽培技術基礎,並導入智慧感測、數位管理、低碳與固碳技術,強化與產業界、學界及政府單位的聯結,攜手推動低碳農業鏈、智慧農機化及氣候韌性品種的開發,務求提升農業產業的競爭力與韌性。
臺中農改場進一步說明,本次論壇規劃三大主題包括「低碳產業鏈」、「智慧農業」及「氣候韌性育種」,首先由楊嘉凌研究員專題演講分享其三十多年作物育種經驗,從高粱到水稻育種的歷程,強調育種策略需從傳統高產導向轉向耐熱、耐旱、抗病蟲害及低碳排等特性,並運用分子標誌輔助選育加速育種效率。臺灣大學盧虎生特聘教授則以書目計量法結合生成式 AI,解析國內外農糧研究趨勢,破除現有育種藩籬,以關鍵思考為水稻與雜糧育種建構新模式。第一節論壇由臺大生農學院林裕彬院長引言,聚焦全球暖化現況與農業淨零推動,農業部王怡絜科長指出農業參與碳市場的成本高於其他部門,未來政策必須兼顧公正轉型,確保農民不因制度轉型而被排除;產業界則以臺灣大豆案例分享其減碳、省水與固氮優勢,並強調國產雜糧可與企業 ESG 需求結合,創造永續價值鏈。第二節論壇則由農業部科技司陳瑞榮副司長引言,就智慧農業的開發與應用展開討論,臺灣大學劉力瑜教授以臺中場為例,介紹 AI 航測掌握田區資訊、農業試驗所楊智凱組長分享智慧農機與智慧溫室技術,以及米屋智農股份有限公司陳肇浩董事長展示智慧契作管理成果。第三節論壇以高雄區農改場羅正宗場長引言,聚焦氣候韌性與糧食安全的育種議題,指出面對高溫與極端氣候,耐熱、耐旱、耐澇品種的重要性日益提高,臺大農藝系林彥蓉教授指出,目前在作物上的基因體選拔、基因編輯與多體學資料整合,已成為加速育種的關鍵工具。同時,農糧署黃昭興副署長以日本「令和米騷動」為例,提醒高溫造成白粉質粒問題正在影響稻米品質,最終,由億東企業張麗足副總分享目前稻米產業的困境,以及建議臺灣的育種策略需提前布局氣候韌性。
本次論壇凝聚產官學研共識,清楚揭示臺灣水稻與雜糧產業在氣候變遷下的轉型方向。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唯有同步強化低碳生產、導入智慧科技、加速耐逆育種,才能提升農業面對氣候變遷的韌性與促進永續生產。臺中區農改場表示,未來將持續深化跨域合作,鏈結政府政策與產業需求,推動科技創新在農田真正落實,為臺灣打造更永續、更具競爭力的農業新典範。
聯絡人:農業推廣科 陳世芳 副研究員 電 話:(04)8523101轉410 E-mail:chensf@tcdares.gov.tw
撰稿人:作物改良科 吳以健 副研究員 電 話:(04)8523101轉221 E-mail:wuyc@tcdares.gov.tw
 因應氣候變遷之水稻與雜糧未來研究論壇於臺中農改場舉辦,現場吸引超過140名產官學專家共同參與。
 農業部戴玉燕參事為本次論壇開場致詞。
 臺中農改場楊宏瑛場長為本次論壇開場。
 臺中農改場楊嘉凌研究員專題演講「農藝作物育種經驗與未來方向」。
 臺灣大學林裕彬院長為本次論壇主持第一節主題「邁向淨零的農產品低碳產業鏈管理」。
 農業部農業科技司陳瑞榮副司長為本次論壇主持第二節主題「智慧化與AI提升農糧作物因應氣候變遷新技術」。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羅正宗場長為本次論壇主持第三節主題「因應氣候變遷的水稻與雜糧育種策略及新技術」。
|